我的使用者研究學習歷程(上) How I learn UX Research (Part 1)

Ting Wang
Jul 6, 2020

2019 使用者研究實務研討,我在其中一段分享了我的 UX Research 學習歷程,演講後有一位總監等級的資深前輩跟我說對他帶團隊成員很有幫助,加上最近和一些研究員又聊到「學習的步調」、「如何學習」,發現這是剛入門的研究員在意、需要訓練研究員的主管也得思考的議題,所以決定寫這篇文章分享我的 UX Research 學習歷程。

2019 使用者研究實務研討

前言

我進入 UX 領域四年多,學歷和 UX 無關,因為對使用者經驗好奇,而在學生時期做了一些 (現在回頭看超不成熟的) side projects,後來到台北的 UX 顧問公司悠識工作,所以我的學習經驗是在乙方做 UX 研究累積的,目前是資深使用者經驗研究員,我的職責包含獨立完成研究案、帶 Junior 研究員完成研究。

使用者研究學習歷程 UX Research Learning Map
使用者研究學習歷程 UX Research Learning Map

上圖是我去年演講的其中一頁 — 我的使用者研究學習歷程,先說!雖然每個項目看起來獨立而且是線性的流程,但我只是大致排出了我的學習順序,用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表達,其實過程中這八個項目交錯,並不是絕對分明的,每個人適合的順序也不同。

而我在寫完這個歷程後,發現這些項目能進一步分類,所以我把它分類成三個階段,如下圖。

研究執行 → 彈性思考 → 溝通技巧

3 Phases of Learning UX Research
3 Phases of Learning UX Research

接下來我會針對這三個階段,分享我學習到的,以及我認為重要的事情。

1. 研究執行

1.1 了解研究流程

對於四年前還是一張白紙的我來說,一切從熟悉研究步調和研究流程開始。看著資深研究員從定義研究目標和範疇,和客戶討論研究的目標族群,到招募受訪者、電話訪談、寫訪談大綱、分析資料、寫研究報告,逐漸了解這每一步驟的眉眉角角(去年演講時我有分享設計顧問公司的 UX Research 流程圖)。

而除了上面講的了解「整體研究流程」,也需要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研究流程,評估式研究(Evaluative Research) 例如易用性研究,和探索式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例如脈絡訪查的流程有很大的差異,這幾年也做過幾次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 Interview),和一對一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又是非常不同的研究方法,大家可以多看書、文章還有從實戰經驗中了解方法的差異。

Junior Researcher 階段,我不停的感受研究方法的運作方式、差異,然後思考在執行過程中有哪些可以優化的地方?哪些環節的銜接和溝通可以做得更好的?我覺得每個研究員做研究的方式都不一樣,參考別人之餘最重要的是要從中摸索自己最適合的方式。舉例來說,一開始看到我主管電訪時習慣用紙筆記錄電訪內容,但換我電訪時因為我得要和她討論電訪結果,所以為了更好的管理我的電訪進度、內容,我做了一個雲端共編的電訪記錄表,表單另一個 sheet 是訪談時間表,多位研究員協作時更方便透明,這個電訪表單現在演變成研究團隊共用的 template,帶 Junior 研究員時我會請他們參考這個表單,再發展成自己適用的方式。

1.2 磨練訪談技巧

每一次和受訪者的對話都是應對的練習,訪談技巧最基本要練習的就是「好的問法」,例如大家常提到的開放式提問,避免引導式、封閉式的問句,除此之外在我還很菜時,我會準備追問受訪者「為什麼」時的各種換句話說(連續問為什麼受訪者也會很煩呀),例如:「什麼原因讓你這樣做呢?那時候有什麼考量呢?」,經過數場訪談後自然的內化成我的研究員個人設定(好像什麼機器人一樣哈哈哈),多練習就可以很自然地用自己適合的問法和受訪者互動。

但是!除了「問法」以外,還有幾項是我覺得訪談當下重要的事情,相較於問法,是更進階的要素

a. 個人特質:研究員的個人特色是什麼?我們對受訪者來說是個初次見面的陌生人,如何讓受訪者覺得自然無壓力,願意分享真正的想法呢?知道自己是誰,能幫助研究員更自然和受訪者互動,進入受訪者訴說的脈絡。

b. 和不同受訪者的互動:研究員的任務是要發揮不同類型受訪者的最大研究效益,這裡的「類型」不是指研究族群的分群,而是受訪者的個性,例如有些人不太需要問就可以霹靂啪啦的講但是容易離題,有些人需要多追問才會進一步分享更多對研究有價值的內容,有些人容易緊張,研究員就得使出渾身解術讓他放鬆,透過經驗累積,可以更快觀察每一位受訪者的狀態並調整互動

c. 訪談節奏:研究員要順著研究目標和研究範疇完成每一場訪談,訪綱只是主架構(基本題),當受訪者講了某些內容時,一定會有岔出去的分支,也會有需要追問的,所以需要掌握整個訪談的架構和節奏。當受訪者給不出更多回饋時要適度的收手,當受訪者滔滔不絕但時間有限時,為了整體訪談結果也得就此打住。我自己會記住訪綱的主架構,訪談過程有分支時可以知道還有多少沒問完

d. 與其他工作夥伴的互動:除了掌握訪談室的氛圍,如果觀察室有想追問的問題,得要分一點心溝通觀察室的提問。場域研究的話則是可以觀察同行研究員和其他夥伴的狀況,在訪談中的頓點或尾聲問同行夥伴有沒有想提問的

訪談技巧的修煉是一條漫漫長路,訪談後「聽自己的訪談」是最好的檢視方式,一開始聽自己訪談時尷尬癌會爆發,但實際看過自己和受訪者的互動才會知道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舉例來說,之前要剪影片放進報告時,我發現我太頻繁的在受訪者講述的過程中回:「了解~」,剪影片時又很難剪掉,後來我改用「看著他的眼睛微笑點頭」的方式,鼓勵他繼續說下去,影片聽起來舒服很多。

1.3 學習分析資料

分析資料和寫報告是一個非常大的議題,比較難透過文章分享。但我想簡單分享基本的分析方式。最常見的就是把訪談資料倒出來,然後做橫向和縱向的分析:

  • 橫向分析:分析各訪談樣本的資料,例如 P1 ( 理財背景、交易習慣、投資知識學習 … )、P2 ( 理財背景、交易習慣、投資知識學習 … )
  • 縱向分析:分析跨樣本的行為 ,例如 理財背景 — 共同行為A (P1、P3、P5)
  • 用 Affinity Diagram/KJ 法逐層收斂後可以有類似下圖的產出
田野研究 Affinity Diagram

到後期我發現寫報告,其實有許多可以切換的視角,用不同的「維度」去看事情並且分析,去年演講我分享了以下幾個結案報告我常用的視角,在此先不細講

  • 使用者角度:顧客旅程圖、利害關係人圖
  • 產品角度:資訊架構、易用性、探索新功能、產品行銷
  • 跨產品角度:跨裝置情境、服務串接、產品生態系分析
  • 企業策略角度:產品生態系、開發資源、服務藍圖、人員訓練
  • 集團角度:集團品牌價值、跨企業互動、資源交流

使用者研究的學習之第一 Part 研究執行先到這,我發現文章內容比我預期的多,UX 研究學習的後半部我決定拆成下集跟大家分享:) Stay tuned!

--

--